職場壓力迷思與調適

職場壓力已經成為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困擾。高工作壓力造成個人生理(身心症、免疫功能下降、自律神經失調)、心理(情緒低落、疲勞、憂鬱、焦慮)及行為(失眠、食慾下降、控制能力差、抽煙飲酒)等各層面的危害。壓力下的工作行為可能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發生錯誤需重做、情緒變化影響人際互動。因此,對組織來說,職場壓力除對員工身心健康產生影響,也可能導致生產力減損。

壓力迷思

我們對於壓力的認識常有幾項迷思:例如,認為抗壓力差的人容易生病,壓力對健康有害,壓力會造成焦慮。

一、抗壓力差的人容易生病

陳嬿伊醫師曾提到,一般傳統認為抗壓性太差的人才會得憂鬱症,能力好的人抗壓力也會比較好。導致很多能力好的人以為自己有很強的抗壓力,而忽略了紓壓的重要性。這些人通常缺乏對生理及心理的察覺,沒有發現自己處於壓力狀態下,及時進行處理;或自認抗壓力強,無限度地承受,以致於壓力愈來愈大,身心狀態愈來愈差,所以抗壓力好的人往往比較容易生病。

二、壓力對健康有害

哈佛教授Kelly McGonigal指出,有研究花了八年時間,追蹤美國三萬名成年人,詢問他們「過去一年裡你承受了多少的壓力?」以及「你是否相信壓力對你的健康有害?」。結果發現:過去一年裡承受相當大壓力的人,死亡的風險增加了43%,但只適用於那些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人。那群不認為壓力有害的人,死亡風險是最低的,甚至比那些只承受一點點壓力的人還低。也就是說,當人們改變對壓力的看法,也會同時改變生理上的抗壓反應,比如心跳雖然加快,但血管其實仍然保持放鬆的狀態。

三、壓力會造成焦慮

很多人把自己的焦慮歸咎於他人或外部事件,然而真正造成焦慮的其實是人們對於其他人事物的反應。Derek Roger醫生花了三十年時間研究為什麼有些人無法承受艱難的處境,有些人面對同樣的挑戰卻不感到焦慮。原來壓力並不等同於焦慮,當人們不斷地持續思考某些事件,並連結到負面情緒(又稱為反芻思考,rumination)時,壓力才會變成焦慮。長期擔憂會破壞健康,冠狀動脈和免疫功能都容易出現問題。

壓力調適

以下有幾項壓力調適的作法可供參考,包括:提升自我覺察、幫助身邊的人、破除反芻思考。

一、提升自我覺察

心理學家Ellen Langer四十年來針對覺察力(又稱正念)的研究顯示,積極注意周遭事物可以讓我們專注於當下,對情境更加敏銳,進而減低壓力。人們也可以透過自我覺察發現自己面對壓力的問題,包括對生理(如自律神經失調)及對心理(如焦慮或緊張)狀態的察覺。覺察力也同時能增加創意並提升工作表現。

二、幫助身邊的人

另一個研究追蹤美國一千位年紀34到93歲的成年人,調查他們「過去一年裡你承受多少的壓力?」以及「花費多少時間去幫助你的朋友、鄰居或你身邊的人?」,並追蹤他們的死亡紀錄。結果發現:生命當中主要的壓力來源,例如財務或家庭問題都會提高死亡率,但對於那些花時間去關心別人的人們則完全沒有影響,關心別人會讓我們的抗壓性增加。在組織中,花時間關心員工不只能提升人際關係品質,也同時對自我的身心健康有莫大助益。

三、破除反芻思考

Nicholas Petrie提出打破焦慮習慣的四個步驟,分別是醒來、控制注意力、合理判斷事情及放手。站起來、坐好、移動身體或留意看到、聽到及聞到的事物,都有助於從反芻思考的狀態「醒來」。其次可以在紙上畫一個圓,圓內外分別寫上可控制及不可控制的事項。將注意力聚焦在前者,對後者則可以關心,但不需要擔心。第三,避免把事情災難化,透過比較、提問和重新架構幫助自己從合理的觀點看待事物。最後,便是運用接受、學到教訓及行動等技巧學會放手。時常練習這套程序將能大幅改善憂慮狀況,長期並能使職涯發展更為順利。

《本文作者張婉菁,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工商心理組教授》

追蹤我們,最新訊息不漏接

法令釋疑

民國113年清明節連假,薪資該怎麼算?

兒童節.清明節為國定假日且同一天,薪資怎麼算?
今年兒童節與清明節剛好都在4月4日,兩個節日同為國定假日。本篇文章提供在👉薪資計算上應該遵守的《法令規範》與《工資給付》原則說明。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