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開始真的是成功的一半嗎?

過去的選擇決定了現在可能的選擇;而現在的選擇將決定未來的選擇。歐美多數鐵路車軌的寬度標準,其實早在兩千年前便已經決定了。美國鐵路的鐵軌標準間距是4.85英尺,之所以設定這個寬度標準的原因是,美國鐵路早期是由英國工程師所修建,而這批英國工程師原先專長是建構電車,於是設計時便採用了英國電車的車軌規格。至於英國電車的車軌間距為何制訂在4.85英尺?因為最初建構電車的人是以製作馬車起家,所以沿用了馬車的輪寬標準,而這個標準又是誰制訂的?答案是兩匹古羅馬戰馬所定的!美國航空飛機燃料箱附帶了兩個火箭推進器的寬度也是4.85英尺,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所以助推器的寬度也以鐵軌寬度作為標準了。 

企業進行改革決策時,要慎之又慎好的路徑通過慣性和「衝力」,會產生飛輪效應,從而對企業、組織、機構或個人的發展起到正反饋的作用,使之進入良性循環。不好的路徑也會像黑洞一樣吸附著你,產生「鎖定效應」,對企業、組織、機構或個人的發展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從而導致其處在某種底效率的狀態下或者無效率狀態,使之進入惡性循環。 

企業不僅要考慮將要採取的決策的直接效果,還要研究其長遠影響;要隨時研究改革是否採取了不正確的路徑,如果發現了路徑偏差要儘快採取措施加以糾正,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以免積重難返的狀況出現。事實上已經出現了對無效率制度的路徑依賴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前期改革不規範,改革措施不徹底。 

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諾斯Douglass C. North路徑依賴理論」最初用於經濟領域,是指一個國家、組織、公司一旦選擇了某種制度,由於 受到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學習效應(Learning Effect)、協調效應(Coordination Effect)及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ffect)等因素影響,導致該制度會沿著既定的方向不斷自我強化。許多人把它廣泛應用在決策選擇和習慣養成的各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一切選擇都會受到路徑依賴的可怕影響。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可能的選擇,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 

7-11 24小時便利店的做法,便是對「路徑依賴法則」的一種有效利用。因為顧客在購買日常用品的時候總是傾向於去自己最熟悉的商店,而且一旦選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就很少做出變更。普通商店都在晚上十點關門,次日早晨八點開門。這時如果有一家店把營業時間改成24小時,那麼就會成為那些在晚上10點至早上6點購物的顧客的唯一選擇。而多次在這個時間段進入該便利店購物之後,顧客就會習慣這家店的陳列方式,習慣前往這家店的交通路線,最重要的是,習慣將這家店和「便利」聯繫在一起。這就等於形成了一個購物的路徑,即使是在白天,他也會慢慢地習慣來這家店購物,這就等於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 

跳槽後,選擇的工作和前一份工作關聯度有多大呢資深員工在公司的固定部門從事相同的工作,一待就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之後,可能會產生一種心理狀態:「路徑依賴」當一個人選擇進入某一路徑,就會產生慣性的依賴,無法脫離。而這條路徑的既定方向,也會回過頭來對此人產生強化效果,決定其生涯發展一旦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走不出去。在面對中年轉職或失業的夥伴,除了給予協助外,也要有一顆體諒的心,並給予適應的時間。 

職業發展就像穿衣服一樣。第一個釦子特別重要,如果第一個釦子扣錯了,就可能一路錯下去。因為從事一份職業越久,路徑依賴的影響就越大,固定路徑所帶來的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心理就越強大,因此,更換路徑的成本也就越大。客觀來講,第一份工作的選擇無非是兩種情況:一種是成功的選擇,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起點,並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向成功;另一種是失敗的選擇,隨著工作的深入,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兼顧自己的興趣、個性、能力及專業知識,為自己量身定制一個既具挑戰性又不失客觀、實際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按照規劃一步步努力走下去。萬一發現入錯行,更要認識到「路徑依賴法則」的強大力量。拋棄固有路徑需要極大的勇氣,更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必須深思熟慮,一旦作出了決定,就要堅定地轉換路徑,在新的職業規劃路徑中勇敢地走下去,這是重新回到成功軌道的唯一選擇。 

馬戲團裡的大象表演,能夠輕鬆抬起一噸重物的成象,居然會被鐵鍊拴困在小木樁上。事實上,成象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鐵鏈拉斷,但是因為在還是幼象時就展開訓練,早已導致慣性地認定鐵鏈「絕對拉不斷」,因此即便成長為力大無比的成象後,幼時的經驗與記憶也會讓牠們不再去拉扯鐵鏈。 

我們是否常被制式觀念的鐵鍊給困住手腳,進而畫地自限,限縮了自我人生的發展嗎?這類僵化的慣性思維與行為模式難以扭轉為什麼對於做出改變、做出不同選擇,或是接納新事物會感到困難呢?以心理學角度而言,這是「路徑依賴法則」發生了作用。 

諾斯考察西方近代經濟史以後,發現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的歷程中,制度變遷存在著「路徑依賴」現象。路徑依賴法則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人們選擇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而無論這種路徑是好是壞,慣性力量將促使人們朝著既定方向前進,並在過程中不斷自我強化這樣的路徑選擇,這意味著要改變前進方向並不容易,因為人們會企圖以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路徑依賴指的是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並且影響之後的制度選擇。這就好像進入一種特定的路徑後,制度變遷只能按照這種路徑走下去,而往往好的路徑會產生正向回饋作用,使得情況朝向良性發展,與此相反的,不好的路徑便產生負反饋作用,導致情況發展可能被鎖定在某種低層次的狀態。 

當做了某種選擇後,慣性力量會使你自我強化選擇的正確性,從而讓人較難做出改變。因為一旦做出改變,有些人會感覺這像是承認自己先前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又或者是做出改變的誘因不夠、風險太高,不如按照既有路徑行事就好,無形中,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經常會決定了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 

當已經習慣了某種狀態和環境後,就會進入一種舒適區,從而對這種舒適區產生依賴性,被天生的惰性套牢,再也不願意輕易做出改變。不想讓「機會成本」變成「沉沒成本」在做出一次選擇後,為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總要付諸行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這些稱之為「機會成本」。而重新選擇就意味著之前的所有努力會石沉大海,那些「機會成本」就會變成「沉沒成本」,這肯定是一般人不願意做的。 

重新選擇意味著必須在已經擁有的東西和想要得到的東西之間作一個取捨,而這實在是太難了。一方面,想得到的畢竟還是個未知數,很少有人會「壯士斷腕」,孤注一擲地去賭一個未知的明天;另一方面,重新選擇會喪失許多既得利益。「路徑依賴」存在很強的自我強化效應和鎖定效應。也正是因為這兩種效應把人們牢牢地套在了既有的路徑之中,不想改變,也不敢改變。  

沒有人能確保自己永遠做出正確選擇,有時由於時空條件的轉換,也會使人面臨必須另做選擇的局面,而路徑依賴定律提醒,事情的理想狀態是一開始就做出明智選擇,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發現走錯路徑、不滿意當下狀態,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是:打破路徑依賴,走出新局! 

 

  • 本文作者:龐寶璽_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 
  • 發佈日期:2021/10/20 
  • 著作權所有:傑報人力資源服務集團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追蹤我們,最新訊息不漏接

法令釋疑

民國113年清明節連假,薪資該怎麼算?

兒童節.清明節為國定假日且同一天,薪資怎麼算?
今年兒童節與清明節剛好都在4月4日,兩個節日同為國定假日。本篇文章提供在👉薪資計算上應該遵守的《法令規範》與《工資給付》原則說明。

閱讀更多 »